今天是:

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新八级工”制度把年轻人“稳”在工厂

时间:2023-06-20 14:03: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年轻人“多进工厂、少送外卖”的新闻冲上热搜。有评论认为,这个建议体现了制造业面临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这一问题,同时引发人们对技术工人待遇和发展空间的关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实际工作中,一线技术工人如果没有晋升和发展通道,或者通道“短”“窄”,头顶天花板,则较难保持可持续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能只当口号喊、标签贴,而要贯彻到党和国家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求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202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不仅包括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让人人均有机会得到技能等级评价;也包括完善职业标准体系,构成“多层次、相互衔接、国际可比的职业标准体系”“促进职业发展贯通”,该《意见》提出要建立“新八级工”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两亿人,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超过26%,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重构“八级工”制度,使得亿万技能人才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

  对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八级工”,老一代产业工人都不陌生,那曾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既代表高超技能,也代表着一定的收入水平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

  “八级工”成为一个时代技艺精湛、精工细作的顶尖工匠代名词。同时,在“八级工资制”的引导激励下,一大批优秀技工脱颖而出,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基础。

  “新八级工”制度将多年来国家和各地在技能等级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进行统筹和规范,构成相对完整、相互衔接的技能等级体系。与此同时,技能等级与收入待遇挂钩,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关键点。若不与收入待遇相联系,技能等级评价制度的效能将大打折扣。

  中国北方化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化研究院集团”)所属集团首席技师、全国政协委员马秀丽正是“新八级工”制度的受益者。马秀丽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理化分析工作,她通过勤奋学习理论知识,苦练分析操作技能,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

  她所在的分析岗位,承担着公司百余种进厂原材料分析任务,由于分析项目的复杂性和来样时间的不确定性,她经常加班加点,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她带领的团队能够及时消除质量隐患,封堵漏洞,严把质量关。

  马秀丽在2008年评上高级技师,当时她37岁。2022年,“新八级工”制度在一些企业开展,马秀丽成为单位的“首席技师”。时隔14年再次实现技能晋级,马秀丽感慨颇多:“这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充分认可,有利于吸引更多一线工人立足本职、扎根岗位成长成才。”

  根据“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的人员可比照企业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首席技师薪酬待遇可参照本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标准确定或根据实际确定,不低于特级技师薪酬待遇。这意味着,技能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体现在工资条上。

  “新八级工”制度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释放高技能人才的“明星效应”。在工友们心中,马秀丽是名副其实的“技能明星”和职业榜样。2013年,以她名字命名的“马秀丽理化分析技能大师工作站”成立,着力解决生产及科研中理化分析方面的难题。看到她晋升为公司的“首席技师”,身边青年职工技能考级、钻研业务的热情也被点燃了。

  马秀丽是众多技能人才的代表之一,多年来,北化研究院集团依据自身实际,从人才评价、能力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实施了归雁计划、大学生班组长、技能人才素质提升等工程,培育了千余名以首席技师、关键技能带头人、高级技师、技师为主体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平高集团首席工匠胡中辉获评企业的特级技师,他对“新八级工”制度实施的最大感受是“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被再次打开”。

  2008年,胡中辉在河南省平顶山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冠军,被授予技师技能等级。2012年,他在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五名,并因此在次年获评高级技师,当时他只有26岁。

  “年纪轻轻,技能晋级的路就到头了。”胡中辉一度感到很焦虑。

  “新八级工”制度在企业平稳落地,技能人才技能晋级路上的“天花板”终于被冲破。随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横向贯通,2017年,胡中辉获评高级工程师,2022年到达申请年限后,他打算继续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职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成长台阶不够用是此前高技能人才普遍面临的“成长的烦恼”,“新八级工”制度给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发自内心的职业荣誉感。只有体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分配标准,才能让技能人才“稳”在工厂和生产一线,为国家的智能制造贡献青春和热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hyxs202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第一时间法治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13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