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为科技发展种下向善的种子

时间:2022-05-17 22:47:08 来源:网络

原标题:往期回顾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吗?”讲了5年《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课程,但每次新学期开课,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教授于雪,仍会抛出这个问题。

几乎每一次,80%以上的学生都会如此选择: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其使用效果的好与坏,只取决于使用者。

“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但很多学生却对此懵懵懂懂。”在这门32学时、2个学分的课程中,于雪用到了案例讲授、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为的是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不仅要有探索创新的勇气和精神,还要有道德的底线、伦理的红线、规则的高压线。

这样的声音,将出现在更多的高校课堂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提出:“将科技伦理教育作为相关专业学科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高等学校开设科技伦理教育相关课程,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遵守科技伦理要求。”

呼声:给科技立起伦理防火墙

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于雪发现,原来只考虑如何把一项技术发展得更好的学生,开始思考技术背后应该秉持的价值规范。她经常收到这样的留言:“秉持‘尊重学术道德,坚守伦理底线’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科技创新不仅要向上,还要向善”……这位年轻教师意识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进程中,自己埋下了一颗善的种子。

科技伦理教育,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在课堂上,每一个教学案例、每一个价值选择,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处理工业废水是用便宜但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的技术,还是投入高成本研发绿色化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可应用?用电击治疗网瘾是否违背伦理?

“科技伦理教育,就是围绕科技伦理展开的知识传授和相关素养的提升。”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学系教授李正风告诉记者,科技伦理教育肩负三重使命:一是提升科技伦理意识,增强伦理敏感性和责任感;二是明白有哪些行为规范可依循,守住科学研究的底线;三是具备处理新的科技伦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门原本在不少高校课程表上曾经被忽视的课程,正在变得日益重要。

“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用这四个字形容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紧要性,“纵观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融合之道,科技向善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特别是随着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机器革命高度融合、叠加推进,人与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间正朝着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数字信息世界的四元空间转化,颠覆性技术重大突破与科技伦理问题相伴而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hyxs202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第一时间法治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13000000号